从1953年的人口统计资料里头,咱们能发现个挺奇怪的事儿,那就是有六个省份的人口数量,竟然比一百年前还要少。特别是浙江和安徽这两个地方,人口数量下滑得尤为明显。追究起这一百年来人口为啥没涨反而跌了,很大程度上得归咎于太平天国那会儿的战乱。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曾经历过两个时期,每次都让国家失去了超过一千万的人口,而这两次都是战争惹的祸。一回是抗日战争那会儿,另一回得追溯到19世纪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说到太平天国那会儿,到底有多少人没了,这事儿大家伙儿看法都不一样。有的网友和专家说,那会儿人口少了大概五千万;但也有人觉得,得少了七千万左右;更厉害的是,有些学者估摸着,太平天国那阵子人口损失可能超过了一个亿。
这么说吧,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具体损失了多少人,而不是到底有没有大量人口减少。看看浙江和安徽两省后来的人口数据,一眼就能瞧出来。
那么,太平天国那会儿,到底带来了多大的破坏,对浙江和安徽两省产生了啥样的影响呢?
【太平天国时期安徽省南部受影响最深】
1853年6月头上,太平天国打下了江宁,改名叫天京,还定都那儿了。过了三个月左右,太平军的头儿胡以晃他们,就带着上千艘战船,顺着大江一路往西打。他们带着大军,打下了九江、安庆这些地方。从那时候起,安徽南部就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乱,情况非常惨烈。
咱们先来瞅瞅一组数据。
道光那时候,歙县有61万人,可到了同治时期,人数就降到31万了,少了一半。
嘉庆那时候,黟县有24万人,可到了同治时期,人数就降到了15万,少了整整37%的人口。
嘉庆那时候,宣城有107万人,但到了同治时期,就只剩下25万人了,人数少了整整77%。
嘉庆那时候,舒城有40万人,可到了同治时期,人数就降到了10万,少了整整73%的人口。
道光那时候,歙县有27万人左右,但到了同治时期,人数就降到了16万,少了整整40%的人口。
桐城县的人口下降得最厉害。1851年的时候,桐城还有300多万人口,但到了1869年,就只剩下大约35万人了,人口减少的比例差不多达到了90%。
皖北的人口减少得很厉害,但皖南那边四个府加上一个州的情况更为糟糕。1819年时,皖南的人口还有1112万,可等战争打完了,就只剩下大约255万人了。他们在全省人口里的占比,也从31.8%掉到了18.2%。
从大的角度看,1909年安徽的人口大约是1980万,这个数字还不到一百年前人口的三分之二。在全国的人口占比也减少了,从9%掉到了4.5%。想当年,1851年的时候,安徽的人口在全国还能排到第三名,可到了1910年,名次就滑到了第十一位。
1851年的时候,清朝总人口大概达到了4亿3千万人,而安徽省的人口呢,超过了3700万,占了全国人口的9%。这个比例,只比当时人口最多的江苏和四川少了点儿。
安徽那地方挺小,能种庄稼的地也不多,按那时候的耕地来算,每个人分到的地连一亩都不到。就这么点儿地,按当时的粮食产量,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所以,安徽南边北边都缺粮食,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厉害了。后来,太平军来了,再加上捻军起义,安徽就像被点了火的干柴,一下子就被动乱给卷进去了。
从1853年到1864年这十二年里,安徽这块地方成了清军和太平军争夺的焦点,打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三和、安庆这两大战役,都是那时候的事儿。两边你来我往,斗得特别凶狠。
太平军和清军之间,那是根本没法和解的。所以每次清军打下城池,都会对城里的太平军大开杀戒。反过来,太平军也一样,他们报复起来毫不手软。比如说,驻守在全椒的清军,为了来个“彻底扫荡”,就对清军占领的地方进行清算,结果搞得周围几十里都荒无人烟。清军打进当涂的时候,整个城都成了空城。这样的事情,在这十二年里头,一遍又一遍地上演。
官兵去打土匪,等他们把土匪占领的城池抢回来后,那里被烧被杀,被抢被夺的惨状……真是得让人知道知道。
除了太平军和清军乱杀一通,战争还搞得生产停了,饥荒、瘟疫这些倒霉事就一个接一个来了。到处都是逃难的人,老百姓没家可归。这么多问题堆在一起,各地就开始闹起小规模的动乱,村里县里打得不可开交,真是惨啊。
其中很有名的一场战役就是安庆之战。
1860年那会儿,太平军正忙着往苏州常州那边打,跟江南大营的军队干得不可开交。就在这时,曾国藩和胡林翼瞅准机会,带着五万多的水军和陆军,从湖北出发,顺着长江一路往下冲,心里盘算着要把太平军手里的安庆这座大城市,一下子给端了。
那时候的安庆,就像是太平天国在西边的保护墙,还是个特别关键的粮食来源地。
曾国荃统领了8000名步兵,跟杨岳斌麾下的4000名水军一块儿,负责把安庆给围起来。另外,还有2万多骑兵和步兵,在桐城西边候着,就等着时机一到,就去跟太平军的援兵干一架。
安庆在太平天国那里位置关键得很,要是安庆没了,南京也就危险了。所以,洪秀全在东征还没打完的情况下,不得不分出两队人马,计划着一路往北,一路往南,绕到湖北那边,去攻打武汉。
这样看来,就像是用了围魏救赵的老法子。要是那两路军队真能把武汉给攻下来,曾国藩肯定得回头支援,这样一来,安庆那边的压力可就小多了。要是太平军能在武汉站稳脚跟,那他们说不定还能从东西两边一起夹攻湘军呢。
可是事情总爱出岔子,太平军分两路,一路从安徽北边杀进湖北,另一路从安徽南边绕到江西北部再冲进湖北。结果,这两路人马都没能按约定时间到位,“一起拿下湖北”的打算就这么半路上泡汤了。
没办法,太平天国只好把大军开拔到安庆,跟围在那里的湘军各路人马硬碰硬。两边就在安庆周边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安庆也因此被战争折磨得不轻。
战争闹得地方乱七八糟,还让人吃不上饭,说皖南那边十个屋子九个空,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战争一打完,皖南那边就留下了好多荒地,都没人愿意去种。以前徽商们聚集、书声不断的那些镇子,现在都成了破破烂烂的地方。本来每个人分到的地还不到一亩,结果现在一眼望去,都是几百亩几百亩的荒地。
为了应对混乱局面,清政府只能到边上的省份找老百姓,让他们搬过来填补空缺。
大乱过后,当地土著几乎没剩下几个。大都是光州、安庆那边的人,带着全家老小来到这里,开垦那些荒废的土地。
现在,距离太平天国战乱那会儿已经过去了160多年,可皖南有些地区的人口还是没能涨回来。
虽然时间已经过了很久,有些地方的行政区域划分也变了样,但就算咱们现在按照新的区划,试着把地方重新拼回以前的样子来比比看,还是比不上原来的情况。这是因为战争让很多人没了,特别是年轻人和壮年人,这也就是为啥皖南的人口后来一直没能快速涨回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那以后,皖南的人口就再也没追上皖北了。
【根据左宗棠估计浙江四府人口损失可能高达95%】
战乱对浙江的冲击也非常大。从1858年,就是咸丰八年起,石达开带着军队打进了衢州府这些地方,一直闹腾到1862年。那时候,左宗棠作为浙江巡抚,从安徽那边打回来。这段时间里,浙江大部分地区都被战乱翻来覆去地折腾。
整个浙江省,除了温州和衢州这两个府城,还有五个县城之外,其他的地方全都被太平天国给攻占了。
用了两年的时间,左宗棠的队伍打下了太平天国控制的一个个城池,这时候的浙江,早就变得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被毁坏的痕迹。特别是杭嘉湖、金华衢州还有宁绍平原这几个地方,情况最为糟糕。
浙江被收复以后,左宗棠是这样看待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这片土地的:
统计浙东地区的八个府城,要说情况还不错的,那就得数宁波和温州了,绍兴稍微差点,但也还行,台州就更次了。至于金华、衢州、严州、处州这些地方,剩下的老百姓连以前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了。
要是左宗棠那会儿看得没错,浙江那四个地方的人估计少了九成五。这个数字吧,也没啥确凿的证据支持,但就算他是靠走走看看估摸出来的,也足以证明那边因为打仗,情况有多糟糕了。
跟安徽比起来,浙江的人口统计资料要更丰富一些,咱们可以从各个府州的具体数据来瞧瞧。
从浙江那时候的人口增长情况来看,大概1850年前后,嘉兴府的人口数量估计有310万左右。但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15年,到了1865年,嘉兴府的人口就降到了大约110万,只剩下原来的三成了。
杭州在浙江省里,是太平军和清军争夺得最厉害的地方。有记录的一次大战,城里死了14万人。临安县的历史资料上也有这事儿。
同治早期,战乱过后,到处破败不堪,我们好不容易把逃难的人找回来,勉强凑够了八九千人。
很明显,战争给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嘉庆那时候,杭州府的人口统计是320万。按照浙江那时候的人口增长速度,到了1850年前后,人口应该超过了360万。但战争一打完,根据《杭州府志》的说法,同治四年,就是1865年,杭州府本地的人就只剩下72万了,连战前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浙江除了杭州府,受打击最狠的就是湖州府了。以长兴县为例,翻看那县志,大概能算出1858年那会儿,长兴县人口有47万上下。可战争一打就是十多年,等仗打完了,有学者研究说,长兴县剩下的人也就7万左右了。
再比如安吉县这个地方,有学者做了研究,算出1850年那会儿安吉县大概有27万人。可战争一打完,到了同治年间他们再统计人口,就只剩6838人了。不过后来,那些因为战乱逃出去的人,慢慢又开始往回迁,所以人数又涨了点,变成了11245人。说白了,就是打了十多年的仗,安吉县的人口从原来的27万左右,直接掉到了1万多。
县志里头写着,孝丰县在1858年那会儿,人口大约有30万。但到了1875年,就是那场大战打完十年,逃难的人都回家以后,再一数人口,就只剩7000人了。
武康县战前人口有11.6万,但战后锐减到不足五千;德清县的情况更糟,原本49万的人口,战后大概只剩下6万左右了。
说白了,湖州府打仗前人口有299万,但打完后就只剩63.2万了。
像严州府、衢州府、金华府这些地方,情况都差不多,我就不一一说了。大家直接看下面的图片,就能清楚看到它们之间的对比了。
统计结果出来后,咱们发现战前浙江全省人口大概是3127万,而战争结束后呢,全省人口就只有大约1497万了,差不多损失了一半多,接近52%的比例。
浙江跟安徽比起来,人口减少不光是因为打仗。除了战场上的大量杀戮,瘟疫也是导致浙江四个府人口大幅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仗打完了以后,皖南那边虽然有很多荒地,但人们就是不愿意迁过去,人口涨得很慢,有的地方到现在还没恢复过来。反观浙江,战后人口就涨得挺快的。
浙江地理位置相当好,加上近代时候对外开放,让移民这事儿变得更容易实施了。
【从学术界研究看太平天国时期的人口变化】
早年间,美国有个传教士叫哈巴安德,他在1880年时估算,太平天国那十几年的动乱,让清朝大概少了5000万人。不过,当时的美国驻清公使觉得这个数字也就2000万左右。但现在的研究者们,像葛剑雄这样的专家,都不太赞同这些说法。他们认为,太平天国动乱导致清朝损失的人口,至少得有一亿多。
曹树基的系统分析挺有说服力的。他瞅了瞅1953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专门挑出了受影响最大的7个省的人口数据。然后,他用区域对比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给这7个省的人口情况重新算了算账。
最后算出来,江苏、安徽、浙江等七个省份大概少了7330万人左右,这个结果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不过呢,因为这个结论是根据太平天国之前的人口数据推算出来的,所以这些年来,这个研究结果还是引发了不少争议。
何炳棣在他的书《1851到1953年人口情况分析》里提到,太平天国起义在1851年引发了大范围的战争,从那之后,咸丰时期的人口数据就没那么靠谱了。各个地方统计人口的方式也有了变动。特别是咸丰八年往后,南方几个省的人口数据,那真的是只能说是大概估摸一下。就拿江西省来说吧,战争那会儿,北边几个地区受到的影响特别大。但奇怪的是,从咸丰往后四十年,江西省报上来的人口数,居然都挺平稳的。
针对这五十年时间,清朝政府官方给出的统计数字,特别是南方各省的人口数,存在很多编造的情况,真实性让学术界很难认可。
近现代时候,大家研究太平天国那会儿人口少了多少,主要是看了1950年前后的人口数,再拿学术上的模型跟咸丰年间的人口比一比。这么一来,就又有个事儿得琢磨琢磨了。
从1850年到1950年,这一百年时间里,要是咱们把时间范围缩小点,就拿1913年的人口数据来说事儿,想瞧瞧1850年后人口咋突然少了那么多,这里头其实有好多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
这六十年间,太平天国战乱过后,1861年往后,清朝还是战乱不断。比如说后来的捻军反叛、陕甘的回民起义,还有阿古柏在新疆捣乱,甲午战争、中法战争这些跟外国的冲突,特别是八国联军那次,都给那时候的人口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换句话说,现在专家们主要是依据1913年或者大概1950年左右那些比较靠谱的资料来进行研究的。
要估算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咱们得瞅瞅咸丰年间的人口数据。但说实在的,这些数据里头,1864年之后那几十年的战乱影响,想甩都甩不掉。你看这些研究算出来的数字,不管它是多少,里头都掺和着后面战乱造成的人口减少。
《中国人口史》里头说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还有福建这五个地方,人口少了大约有7000万。这数字是它们打仗前总人口数的45%,也就是说,人口差不多少了一半。
《重新评估太平天国战争对近代人口的影响》李楠和林矗进行了新的研究,他们再次审视了太平天国战争对近代中国人口的影响。这次研究,他们采用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发现,太平天国战争对当时的人口数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战争期间,大量的平民因为战乱、饥荒和疾病而丧生,导致人口锐减。此外,他们还指出,这场战争对人口的长期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战争破坏了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使得战后的人口恢复变得异常艰难。许多地区的人口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通过对历史数据的仔细分析和对比,李楠和林矗得出了更加准确的结论。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太平天国战争对近代中国人口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近现代安徽人口变化简述》张爱民近代以来,安徽的人口情况发生了不少变动。随着时代的推进,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了这里的人口数量与结构。早期的时候,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频发,安徽的人口增长受到了很大阻碍。不少人因为生活艰难,选择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这导致本地人口有所减少。而每当灾害过后,又因为外地人口回流和新生儿的出生,人口数量会有所回升。到了近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安徽的人口状况也有了新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也有所上升。此外,政策因素也对安徽的人口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而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安徽的人口增长又呈现出新的态势。总的来说,近代以来安徽的人口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安徽人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太平天国再次击败江南大营时,皖南的战斗情况》王明前讲述:太平天国在跟清军对抗时,有场大战特别出名,那就是他们二度打破江南大营。这次战役里,皖南那块地方打得尤为激烈。那时候,太平天国军队士气高涨,一路猛攻。清军呢,虽然人数不少,但士气低落,防线也被冲得七零八落。皖南战场上,两军你来我往,拼得你死我活。太平军用了不少巧妙战术,一会儿这里突袭,一会儿那里包围,把清军耍得团团转。清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太平军占领更多地盘。这场仗打下来,皖南地区算是太平军的了。他们对这一带的掌控更强了,也为之后的战斗打下了好基础。这场大战,真是惊心动魄,皖南战场上的每一刻都让人印象深刻。
《太平天国战乱与晚清人口变化》姜涛太平天国那场大乱子,对晚清的人口影响可不小。那时候,战争烽火连天,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的日子苦得没法说。战乱一起,多少人背井离乡,逃难成了家常便饭。有的往山里躲,有的往外地跑,就为了能保住一条命。这样一来,好多地方的人口都大减,田地也荒了,村子都空了。再说说战场上的事儿,那伤亡人数,真是多得吓人。士兵们打仗,今天你砍我,明天我砍你,能活下来的没几个。老百姓呢,被卷进战火的也不少,死的死,伤的伤,真是惨不忍睹。这还不算完,战乱还带来了瘟疫、饥荒,这些灾难一个接一个,人口更是直线下降。瘟疫一来,传染得飞快,多少人没挺过去就没了。饥荒呢,更是让人饿得皮包骨,能活下来都是万幸。所以你看,太平天国这场战乱,对晚清的人口影响有多深。人口大量减少,经济也受到了重创,整个国家都元气大伤。这场历史的大动荡,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太平天国战乱对浙江人口的影响》曹树基和李玉尚的研究揭示了太平天国战争给浙江人口带来的巨大变动。那时候,太平天国战乱一起,浙江地区可就遭了殃。战争打得火热,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不少地方因为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好多村子都空了。战争让好多家庭支离破碎,人们为了活命,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往山里跑,有的往外地逃,就是不想被战火给卷进去。这样一来,浙江好多地方的人口数量就急剧下降。再说说战争对浙江人口结构的影响。青壮年男子很多都上了战场,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则不知去向。这样一来,村子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劳动力大大减少,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战乱还导致疾病横行,医疗条件又跟不上,不少人因此丧命。这又是一波人口的减少。所以说,太平天国战乱对浙江人口的影响可真是不小。人口数量减少了,人口结构也变了,这对浙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人口减少情况的研究概述》蔡宏俊关于太平天国战争所造成的人口损失,学界进行了不少探讨。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这些研究的概况。很多学者都钻研过太平天国战争对人口的影响。他们通过各种史料、数据,试图还原那场大战带来的人口变动。有的研究侧重于战争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比如战场上牺牲的士兵和平民。还有些学者则更看重战争带来的间接影响,比如饥荒、瘟疫,这些灾难让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当然,这些研究的方法也不太一样。有的学者喜欢深挖历史档案,寻找最原始的数据。也有人更依赖现代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这样一来,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有所差别。但不管怎样,这些研究都指出了太平天国战争对人口的巨大冲击。战争不仅让大量生命消逝,还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阻,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让我们对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的人口损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们提醒我们,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考验。
《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口大幅减少的事儿》华强 蔡宏俊在太平天国那会儿,中国的人口可是掉了不少。咱们得聊聊这事儿。那时候,战乱连连,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太平天国运动一起,到处都是打仗的声音,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背井离乡。这样一来,好多地方的人口都急剧下降。再说说战争本身,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场仗打下来,死伤无数,好多家庭都支离破碎。再加上疾病、饥饿这些问题,人口减少得更厉害了。我们得承认,那时候的统计也不是那么准确。但是,从各种资料和记载来看,太平天国时期的人口损失确实是非常大的。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人口大幅减少,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咱们得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